第(1/3)页 后人受到影视剧和各种资讯的影响,认为八十年代举国上下都爱好文学,便以为八十年代在文学创作上是无比开放的,但实际上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可以说是命运多舛,曾经三度进入紧张状态。 有些文学杂志因为发表包括先锋在内的与传统存在区别的作品受到不少来自上面的严厉批评。 即便是如《收获》这种有着巴老坐镇的刊物,在1988年推出两期先锋文学专号后,也面临了改组编辑部的命运,折腾了整整半年时间,才转危为安。 那次的事故恰好是在风气紧张的时候,而林为民选在在83年初将马原和于华这两个具有先锋特色的作家推向台前的时机选的很好,国内的文坛仍旧处于开放的状态,连文协主办的《文艺报》都主动为林为民张目,可谓是天时地利。 而林为民今天在燕京师大的演讲,便是要把“人和”贯彻到底。 尽可能的将“先锋文学”的概念普及开来,让它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才能在未来可能发生的波折当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年代的大学生,朦胧诗如果没有这群大学生的狂热追捧,是绝对无法在短时间内在众多主流诗坛大佬打压的情况下便成为国内诗坛当中影响力最大的流派的。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食指的诗歌能够变得耳熟能详,很大程度上依赖的便是这些大学生们恐怖的传播能力。 当然还有一个更关键的因素,让一种文学类型以更快的速度在人民群众当中生根发芽,最好的办法就是要有更多的好作品。 所以,林为民最近也在考虑写一部具有一定先锋色彩的作品。 思绪只在转念之间,林为民旨在介绍先锋文学的演讲让台下很多学生都对先锋文学有了极大的了解,也有不少学生听的云山雾罩。 但有时候往往越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越愿意相信权威。 今天,林为民便是这样的权威。 尽管有些人听不太懂,但大家都觉得似乎是听了很厉害的东西,得把林老师的演讲内容记下来才行,这都是以后跟别人在一起时的谈资。 林为民的演讲结束,将话筒交还给了张建军,然后由他们安排学生们的提问。 折腾了几分钟,台底下嗡嗡声一片,学生们都有些迫不及待。 直到话筒再次回到林为民的手中,得到张建军他们的示意,林为民站到主席台的边缘靠近观众席。 “大家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出来,互相交流一下。”林为民说着,眼神在台下一片举起的手臂当中拣选着。 “那位穿蓝色衬衫、戴眼镜的男同学,由你来提问吧。” 蓝色衬衫戴眼镜的男同学站起身,表情带着几分激动。 “林老师,你如此卖力的推广的所谓的先锋文学,在我看来有很大的成分是在故弄玄虚,把自己讲不好故事、塑造不好人物的缺点以新奇的方式进行掩盖而美其名曰为先锋。 不知道对我的这种看法,你是怎么看的呢?” 男生说完话,还略带挑衅的表情。 观众席当中因为男生的这个直白的提问而产生了骚动,显然在这些学生当中,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并不是只有他一个。 面对质疑,林为民的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认真思考了一会儿才张开口。 “这位同学的问题很尖锐! 伱说有的作品可能存在故事不够圆融、人物立不住的问题,这种问题与是否是先锋文学无关,而纯粹是个人写作能力的问题,就像是这道菜你点了,但不好吃,这不是菜名的问题,而是厨师的问题。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