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八十年代是人情浓厚的时代,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大家吃惯了大锅饭,人际圈子就这么大,都是几十年的交情。 陶家的未来女婿登门,还是名满全国的大作家,点燃了工厂家属院众多邻居们的热情。 甭管熟不熟的,大晚上吃完了饭都得过来看一眼大作家,连春晚都无法阻止这样的热情。 不过好在家属院总共就千八百口子人,除了周围熟悉的邻居,大部分也就是过来看看新鲜,瞧见了大作家什么模样,见没什么特别的,也就走了。 那些熟识的邻居就更好办了,聊会天就撵走。 “大过年的,孩子刚回来,还没怎么歇着呢!” 陶母不客气的将这群邻居再次撵走,大家也不见怪,临走时嘴里还在讨论着林为民。 晚上九点多,陶家终于安静了下来,一家人边聊天边看春晚。 今年的春晚节目乏善可陈,没什么值得称道的点,小品节目唯一出点彩的是陈小二和小香玉演的《狗娃与黑妞》,没了朱时茂这个搭档,陈小二的笑果也没那么灵了。 相声节目都快成大杂烩了,动不动就是六七个人说群口相声,不仅看着乱,包袱还少。 歌曲方面倒是有些不错的,比如毛阿敏唱的《思念》、万沙浪唱的《娜鲁湾情歌》、侯德健唱的《龙的传人》。 《龙的传人》登场时刚过零点,正是外面家家户户抢着放开门炮的时候。 陶父放完了鞭炮从外面回来,只听了最后几个小节,却听的热血沸腾,“这首歌写的好!” 林为民看着电视,哈欠连天。 他除了专心写作的时候,一般很少熬夜。 陶母贴心道:“为民,你要是困了就先去睡吧。” “阿姨,没事,我不困。” 这话有点违心,陶慧敏调皮的挠了一下他的手掌心。 林为民清醒了不少,轻捏了一下她的手。 过了二十多分钟,今年的春晚正式结束,没有电视节目可看了。 陶慧敏张罗着换新衣,她从一堆拿回来的年货里挑出了带给父母的衣服。 “这西装和连衣裙是为民从法国带回来的,你们赶紧转上看看。” 陶慧敏催着父母去另一间房间换了衣服,过了一会儿,两人换上了新衣服出来。 林为民特地跟陶慧敏问了她父母的穿衣尺码,衣服穿上很合身,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换上了新衣服,陶父陶母气质大变,连气色看上去都好了不少。 “这衣服很贵吧?”陶母摸着身上的裙子,有些拘谨道。 林为民挑衣服的时候是特地请导购帮忙选的,墨绿色的丝绒长裙很符合陶母的年龄,透着一股雍容华贵,让穿惯了朴素服饰的她有些不适应。 陶父的表现也跟陶母差不多,穿着西装摸来摸去。 “没多少钱。” 陶慧敏没说实话,衣服其实不便宜,换算成人民币的话两三千块钱。 “爸、妈,真好看!”陶慧敏打量着父母的衣服,又说道:“你们先别动!” 她起身去包里翻找,拿出照相机,“我们拍一张全家福吧。” 照相机是在友谊商店买的,就为了这次回家照相。 林为民给陶慧敏一家三口照完了相,陶父叫他一起照相,却发现没人给照相了。 “等明早再找人给我们找一张吧。”林为民说道。 “用不着,我去叫个人。” 陶父说了一句,便出了门,没过两分钟便叫来一个会用照相机的邻居。 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守岁,根本不担心打搅大家的美梦。 在邻居的帮助下,林为民和陶慧敏四口人留下了一张全家福。 照完了相,陶慧敏捧着照相机笑的灿烂,叮嘱林为民这张照片一定要洗出来。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