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上下游产业并没有高低之分,印刷厂是出版社的下游产业,不代表他的地位低或者作用小。 尤其是对国文社这种大型出版社来说,每年书刊发行量都是几千万册,印刷、装订质量跟不上、效率跟不上,将会引发很大的负面影响。 自建社以来,国文社的书刊印刷以及发行全部都是交给新华系企业来做的,印刷业务是燕京新华印刷厂负责,发行业务是新华书店负责,国文社的业务的就是出版。 放在二十年以前,这当然是没问题的。 但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将印刷和发行两项重点业务拱手让于人,这对于国文社的发展并不是好事。 发行方面暂时没办法,因为新华书店目前确实仍是国内最大的图书发行渠道。 但印刷业务却是可以收回到自己手上的,书籍的印刷环节看似简单,实则是个非常精细的活,国文社的印刷业务在别人那里,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精力去沟通协调,收回印刷业务可以达到降本增效的效果。 光是老书重印这一项业务,每年就至少可以给国文社省下三四十万的成本,更别提其他。 程早春在跟林为民详谈完之后,也认可了他的想法。 过几天再开会,关于国文社自建印刷厂的提案被拿到了会上讨论。 听说社里是打算购买新华印刷厂淘汰下来的机器进行生产,有人发出了和程早春当初一样的疑问。 “我们国文社的印刷厂为什么不迎头赶上时代要求,从电脑印刷起步,而要使用落伍的设备建厂?” “是啊,这有点与改革背道而驰吧?” 同事们的意见有些尖锐,程早春不慌不忙的说道:“上马电脑印刷当然是大趋势,但大家不应该忽略一个重要的问题。” 他的眼神扫过众人,“我们国文社每年的重印书有多少?” 他问完这个问题,大家互相看了看。 国文社建社四十年,底蕴厚重,每年有大量的重印书,数量以百万册计,这些大家都了解,他们也明白程早春的意思。 “新建的这个印刷厂,首先要满足的是社里这些重印书的印刷,然后就是通文社的业务。 而社里的新书业务,则仍旧交由新华印刷厂和其他几家印刷厂来共同负责,他们的设备新、技术新,正好可以满足新书的印刷和装订要求。 我的想法是,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再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对于我们国文社来说,这才是最实际的改革。” 众人听完他的话,脸上的表情微妙。 这话可不像是老程说出来的。 程早春这个社长是书生型的,平日里大家对他的评价都不错,唯一诟病最多的就是他的保守风格,很多外面出版社都已经实行的政策,在国文社却迟迟不落地。 今年以来,这种情况倒是好转了不少,众人也都明白,这跟林为民上任总编辑有很大的关系。 林为民这么多年一直跟老程穿一条裤子,当总编辑更是老程力挺,为此不惜拉上卫老太太去署里找领导对线。 现在好了,自己造的孽自己还。 他把林为民拱上来,林为民每天想的就是怎么搞事情。 年初编辑部绩效考核制度落实,然后又引进金庸作品集,现在又要自建印刷厂。 国文社这半年来的变化,比过去十年都大,不过大家对于这种事乐见其成。 编辑部绩效考核制度全面落地三个多月了,效果很不错除了有一小部分老同志对此颇有怨言之外,社里大部分人对于这个政策是支持的。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