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途中所需的粮食、药材,由卫所提前运送到沿途驿站,百姓每到一处驿站,都能领到热饭、热水与御寒的草料,即便遇到阴雨天气,也不用忍饥受冻。 待移民队伍陆续抵达沿海集合点后,早已等候在此的漕运船只便开始有序接驳。 这些船只原本用于转运粮草,如今被临时改造,船舱内铺上干草,留出通风口,确保百姓乘船时的舒适与安全。 负责押运的水师将士仔细清点人数,核对名册,待所有百姓登船后,船队便扬帆起航,沿着海岸线向辽东驶去——走水路远比陆路更快,原本需两三个月的路程,走海路只需二十余日,既能减少百姓的奔波之苦,也能让他们更快抵达新家园。 而此时的辽东,早已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朱高炽此前留下的军政官员与军民,连同归顺的外夷部落,全部投入到迎接移民的筹备中。 在辽阳、沈阳、开原等规划好的安置区域,军民们分工明确:一部分人带着水泥、红砖与木材搭建房屋,这些房屋采用统一规格,墙体厚实、屋顶覆瓦,还预留了烟囱与储物间,短短半个月,便有上千间房屋拔地而起;另一部分人则沿着移民登陆的港口到安置点的路线,修建驿站与简易道路,驿站内储备好粮食、柴火与药材,道路两旁还设置了指引路标,确保移民上岸后能顺利前往新家。 周兴与刘真两位镇守辽东的将军,更是将此事当成头等大事。 他们亲自巡查安置点的建设进度,对房屋质量、物资储备逐一核查,还下了死命令:“凡移民船只抵达港口,必须有将士全程护送,不得让一人掉队;安置点要保证每户百姓有房住、有粮吃、有农具用,若出现百姓受冻挨饿的情况,相关责任人一律严惩!” 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他们还从军中抽调郎中,组成临时医疗队,在各安置点设立医疗棚,随时准备为移民诊治伤病。 因为周兴与刘真心中很清楚,多亏了朱高炽这位胖殿下,辽东移民才会被朝廷定为国策,辽东也终于有了摆脱“地广人稀、发展停滞”的机会。此前辽东虽有粮种推广的初步成效,却始终受困于人手不足,大片黑土闲置、工坊难以运转、边境防御薄弱,即便他们想推动发展,也只能有心无力。 是朱高炽从辽东回京后,据理力争,不仅点透了北方三省的人地矛盾与人口疯涨隐患,还拿出了详实可行的移民方案,才让陛下与太子殿下放下顾虑,将移民提升为国策。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