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好好的看日历干嘛?” “算算哪天去把孩子们接回来。” 李向东手里的笔在日历上画个圆,回头看向周玉琴笑道:“我发现俩孩子送乡下,你是一点不惦记,不操心。” “有什么好惦记操心的?有我娘和我嫂子在呢。” 周玉琴放心的很,他们兄妹三个和周正乾哥俩也没见哪个出问题。 在乡下无非是吃的上可能差点,油水少一些,其他方面根本不用担心。 说的不好听点,孩子在家还不放心她自己出门,在周家村满村跑都没事。 “哎,说起孩子在乡下这件事,你们村既然分了地,以后咱们是不是要每年回去帮忙干农活?” 李向东说的是夏收和秋收,六月份的小麦和十月份的玉米。 现在机械化还没普及,农作物收获纯靠人工,收麦子和玉米可不是什么轻松活计。 “你打算回村帮忙?” 周玉琴听到自家男人主动聊这个话题,感觉非常不可思议。 她还以为李向东会一直装傻下去,毕竟住在乡下的几年,李向东下地干活的积极性如何,她这个枕边人比谁都清楚。 要说王家沟子村的割草先锋排,知道的人还不多,李向东的这个排长称号也就在小范围内传播。 可王家沟子村的下乡知青‘李刮皮’,绝非浪得虚名! 要不是他们俩结婚后有周大伯的这份人情脸面在,李向东少不得要被王家沟子村当做典型,抓出来接受人民群众的帮扶教育。 “到时候看你在不在家吧,你没时间就不用回去了,我自己回家帮忙做做饭。” 周玉琴还是托了一把自家男人的面子,说的话也留有余地。 以前的事情是以前,现在都回城了,农活能不能干好已经是不重要,反正城里也没地可种,能不能挣到钱才是关键,恰巧自家男人挺能往家里搂钱。 “嗯,到时候看情况,能回去我尽量回去帮忙,农活不轻松啊。” 李向东有些感慨,现在昌平地区属于真正的农村,还没有因为京城发展的外扩加速城市化。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