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独有-《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1/3)页

    外间闹的满城风雨。

    内阁中却有一种惶然的平静,有若暴风雨来临之前。

    上朝将始,杨士奇等人皆紧张的坐着,望向内阁首辅李显穆,李显穆气定神闲,仿佛根本不知道接下来有何等要事,这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镇定,让四人有些失神。

    “士奇、子荣,接下来要在朝会上宣布的各部改制名单都准备好了吗?”

    “都准备好了。”

    李显穆闻言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裳,环视几人,“那我们该去上朝了。”

    几人一同起身。

    说是上朝,却不是朝会。

    而是议事。

    是以官员们不必凌晨蒙黑入宫,也不必在宫外等待许久,京城各部大大小小的官员,自奉天殿中一路站到殿外。

    金灿灿的琉璃瓦,木质近乌的殿构,正形窗棂列在上面,高大的廊柱撑着弯上的顶。

    带甲兵士列在宫门两侧,威严沉重。

    内阁五人一齐行来,数不清的目光落都在五人身上,神情各异,自洪熙年以来,到如今才短短十二年间,内阁已然成为了天下政务的核心。

    遥想永乐年,内阁大学士,站在六部尚书面前,尚如喽啰。

    可如今,连一代人的时间都不到,六部尚书却矮一头,乃至于被逼到墙角,如今最后的体面也留不住,当真是风水轮流转。

    李显穆等人自然面不改色穿行于其中,走进殿中,而后列在大殿文臣最前方的班次位置。

    内阁五人不仅仅有四个顾命大臣,李显穆是正一品的太傅,杨士奇等人最差也是从一品的太子太傅,这几个人的资历、功劳、能力,都远超于殿上诸臣。

    依旧是李显穆老生常谈的那句话,从前户部尚书夏原吉、前吏部尚书蹇义以及前左都御史死后,李显穆的反对派,就再也找不出一个能和李显穆对垒的人。

    如果李显穆的目的仅仅是做一个权势威赫天下的重臣、权臣,想要享受荣华富贵,那此刻就已经成功了。

    纵然是和李显穆政见不同的臣子,也不愿意去反对李显穆。

    可惜。

    李显穆不愿意仅仅做那样一个大臣。

    他心中始终怀着理想,他始终都没忘记自己的志向,是清平天下,他始终都没忘记,父亲临终前的七大恨。

    待太皇太后和太后牵着皇帝的手入殿,三呼万岁后,殿中气氛顿时凝滞起来。

    皇帝朱祁镇坐在皇位上,有些好奇的望着下面的群臣,以他的视角看去,基本上大部分人,都紧绷着一张脸,瞧着有些吓人。

    太皇太后并没有直接出言,而是望向李显穆,“元辅,可以开始了。”

    李显穆行礼后,便走到大殿阶下,回身望向众人,众人的目光也落在他身上。

    “今日召集诸位大臣入朝,所为之事,乃是先前所下旨,分拆重组诸部事务。

    内阁昼夜不息,制定章程,今日朝上,颁布于诸部。

    其后内阁大学士将各率循吏,最晚至宣德十年末,将此事完成,于正统元年初,将实行新政,以寓意新皇肇极、万象更新之意。”

    李显穆清朗的声音响彻殿中,也震碎了一些人的幻想。

    毫无商量之意!

    径直宣布,这是最决绝的态度,以及最不留余地的宣告!

    之前一切的汹涌而来,本以为能让李显穆有丝毫的顾忌,可今日他的态度,便是告诉所有人,对李显穆而言,那些汹涌的、澎湃的、涌动的、都不过是过眼云烟,不值一提。

    这般强硬的态度,终究是让人难以忍受。

    “元辅何等如此专行?事关社稷,一不经廷议,二不问诸臣,独自定夺,岂能服膺天下?”

    “正是如此,分拆六部,古之未有,撼动天下,岂能如此儿戏?”

    “若是要社稷天下晃荡起来,谁又来负责呢?元辅又岂能承担的起这个责任?”

    “……”

    “上禀陛下、太皇太后、太后娘娘,元辅此乃祸国殃民之举,微臣等请停之!”

    “正当如此!正当停之!”

    “绝不容行!”

    “动则社稷荡也,动则江山不稳。”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