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话,像一记闷棍,敲在每个人心上。 老陈这时候站了出来:"东子说得对。这钱,是种子钱。种下去,才能长出庄稼。分吃了,就真的啥都没了。" 讨论持续了整整一上午。 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有人沉默。最后,还是靠举手表决。 结果出来了:三分之二的人同意林东的方案。 但林东知道,这只是开始。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 接下来的日子,靠山屯像个大工地。 修桥的时候,老石匠亲自上阵。 他六十多了,手上的老茧厚得能当砂纸使。每一块石头,他都要亲手摸过,确保没有裂纹。 "这桥,得管一百年。"他跟徒弟们说,"你们的孙子孙女过桥的时候,还得稳稳当当的。" 铺路的时候,全村的壮劳力都上了。 没有现代化的压路机,就用最原始的办法——一层沙石,一层夯实。 每个人的后背都被汗水浸透了,但没人喊累。 "这是咱们自己的路。"铁蛋一边抡着夯锤,一边说,"走着踏实。" 最难的是技术改造。 那些从外地运来的新设备,包装箱上印着大家看不懂的洋文。 拆开一看,里面全是亮闪闪的不锈钢,精密得像工艺品。 "这玩意儿,真能用?"老会计摸着下巴,一脸怀疑。 林东请来的技术员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省农学院毕业的。 第一天来,看到村里的条件,脸就白了。晚上住在大队,被跳蚤咬了一夜没睡。 第二天,林东亲自给他送去了新被褥。 "李技术员,条件是差点,但我们有决心。"林东说得很诚恳, "您要是能帮我们把这些设备用起来,整个靠山屯都会记着您的好。" 年轻人推了推眼镜,叹了口气:"我试试吧。" 设备安装调试花了整整一个月。 期间出了无数岔子——电压不稳,机器罢工;零件损坏,没地方配;说明书全是洋文,看不懂...... 每一个问题,都像一座山,压在林东心头。 但他没有退缩。电压不稳,就去县里申请专线;零件坏了,就连夜赶到省城去买; 说明书看不懂,就请县中学的英语老师来翻译。 慢慢的,机器响起来了。 第一批用新设备加工出来的山货,品相比以前好了不止一个档次。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