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张明浩找出了六组衬底和锡烯特性的关联,再加上陈帅的一组,也就是七组。 通过这一次实验,他们可以确定七种关联变动和锡烯生长具有直接相关性。 以此为基础进行大规模实验,就肯定会有进展。 其他人的想法也类似。 每个研究员对于大规模实验都充满了信心,工作热情都变高了。 大规模实验最开始还是衬底设计,但因为已经有了数值变动的框架,设计也就变成了工作分配。 每个研究员负责不同数值区域变动的身体和相关的实验工作。 在研究员开了会以后,他们又把工作分配给下面的博士生,博士生们也跟着忙碌起来。 实验室上下,所有人都被调动起来。 有的人去忙着制造新的衬底;有的是直接性进行锡烯生长实验;还有的一直在检测室做检测。 陈帅以及手下博士生,再包括张明浩,负责的是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 大规模实验,也就意味着大规模的数据。 当数据多了起来,数据分析就容易得出结论,七组与锡烯特性相关的衬底性质,不断被调整到适合的数值。 衬底性质和性质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也被分析出来。 分析结论再反馈到实验中,实验所制造的锡烯的质量也明显变的更高了。 在忙碌中,很快过去十天。 张明浩一直在做数据分析工作,持续性的数据分析工作也让他对于实验数据理解的更深入。 同时,也在研究另一个问题。 在去首都参加数学会议之前,他就在想怎么去理解碲化铋衬底和锡烯生长特性的关联。 那需要从微观的角度进行分析,牵扯到静磁性和电子运动的计算,就绕不开难度极高的费米子哈伯德猜想。 后来利用《关联感知》找到了有关联的衬底特性,就没有再深究理论问题。 现在有了这么多的数据,而且都是促进锡烯生长的实验数据,也就可以探索衬底和锡烯特性的理论关联了。 但不是从微观角度出发,而是像是半导体模型一样,以器件特性,也就是锡烯特性,来反推导最适合衬底特性。 “数据相对还比较少,但也可以做分析,构造出一个基础框架。” “有了框架,就可以进行代入计算。” “锡烯和半导体器件不一样,单原子薄层需求更高,影响因素也更多……”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