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都这样?”陈星凌挑眉问:“没有月结的?” 马大礼解释:“打听过了,只有两三个小作坊是半月结或一旬结一次。有些手脚麻利的绣娘,一天能赚一块多。十几天绣上一张大床单,一次能领十几块钱。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讲,十几块钱是一个颇大的数目。” “那是那是。”陈星凌忍不住问:“三月四芳白天要上课,晚上和周末大概能赚多少钱?” 马大礼早已经了解过了,答:“一周大概三块左右。我不让她们晚上熬夜,让她们十点就必须去睡觉。灯光不明亮,绣娘们也舍不得开亮灯怕浪费电费,好些绣娘年纪轻轻就熬坏了眼睛。” “电费还是蛮贵的。”陈星凌若有所思,道:“听说有一些绣娘晚上会召集起来在固定的房间一起绣花,灯光一起共享,然后电费一起分摊。” 马大礼苦笑:“不这样的话,手脚忙一些的绣娘赚的钱还不够还电费。乡下地方好些人喜欢用油灯,不舍得用电灯。最夸张的是十几个绣娘共享一台小油灯,晚上熬夜干活,只为多赚一些钱。灯光暗,人也多,挡来挡去的,看不清楚的大有人在。这也是大多数绣娘眼睛近视或不好的原因。” 陈星凌默默思考着。 马大礼压低嗓音:“买布料纱线容易,最难的是找工人。绣娘们都已经在各自的手工作坊手下干活,一般来讲都比较固定,摆动来去的比较少。我们要用什么模式,怎么招揽工人绣娘来干活,才是最难的。” “咱们来想想吧。”陈星凌低声:“模式咱们可以采用灵活式就业,要区别于小作坊的历来传统模式,也要兼顾绣娘工人的实际情况。” 马大礼听得一愣一愣的,问:“灵活就业?什么意思?” 陈星凌想了想,答:“咱们是绣花厂,不是普通小作坊,所以咱们不能跟他们一样只负责发放和收货。我们必须有自己的用工模式。” “比如……哪一些?”马大礼不明所以问。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