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老李,别急。"陈樾拍了拍他的肩膀,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牛皮纸袋,"这里有完整的原理图。不过,"他环顾四周,压低声音,"这些资料必须严格保密,看完立即归还。" 一位年轻的女研究员小声嘀咕:"这哪是仿制啊,简直就是在重新发明轮子......"她手里拿着一根内窥镜的光纤,纤细的玻璃丝在灯光下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种光纤的纯度要求达到99.9999%,我们连检测设备都没有。" 陈樾走过去,轻声说:"小张,我知道很难。但你想过没有,如果我们不做,就永远要被别人卡脖子。你愿意看到病人因为等不到设备而耽误治疗吗?" 女研究员的眼圈突然红了,她想起自己得胃癌去世的父亲,就是因为等不到胃镜检查,发现时已经是晚期。 1996年2月 深夜的研究中心,大多数实验室的灯已经熄了,只有陈樾办公室的窗户还亮着。他双眼布满血丝,面前的烟灰缸里堆满了烟头。科技系统的界面上,CT机的三维图纸正在缓慢旋转,红色的标记显示着一个个技术难点。 "系统,把X射线管的设计方案再优化一下。"陈樾轻声说,声音嘶哑得几乎听不见,"特别是散热部分,我们的材料达不到原版的标准,必须在结构设计上弥补。" 系统发出轻微的嗡鸣声,图纸上的线条开始重新排列组合。陈樾揉了揉太阳穴,他已经连续工作36个小时了,但比起身体上的疲惫,精神上的压力更让他喘不过气。他知道,全国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这个项目,有多少病人等着这些设备救命。 第二天的小组讨论会上,陈樾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进会议室,把一叠图纸铺在桌上:"各位,这是我想到的一些改进方案。比如这个CT机的旋转机构,我们可以用这种新型轴承结构来弥补材料强度的不足......" 材料组的专家惊讶地翻看图纸:"这设计比原版还要精巧!陈工,您是怎么想到的?这种交错排列的散热片结构,至少能降低20%的热负荷。" "咳咳,就是多参考了一些国外文献。"陈樾含糊其辞,心里暗自庆幸没人注意到他颤抖的双手和发黑的眼圈,"大家看看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 这时,会议室的门被猛地推开,刘教授气喘吁吁地闯进来:"不好了!X射线管试制又失败了!已经第七次了!" 实验室里,满地都是石英玻璃的碎片。毛熊专家彼得罗维奇脸色铁青地站在一旁,用俄语不停地咒骂着。看到陈樾进来,他激动地说:"温度控制!该死的温度控制!每次都在最后冷却阶段破裂!" 陈樾蹲下身,捡起一块碎片仔细查看。碎片的断面呈现出不规则的纹路,说明玻璃内部存在应力不均的问题。他想起系统资料中提到的一种梯度降温工艺,但以现有的设备条件...... "彼得罗维奇,"陈樾突然站起来,"我们试试分段降温。先用100度/小时降到300度,然后50度/小时降到150度,最后......" "你疯了吗?这样一次退火就要三天三夜!"毛熊专家瞪大了眼睛。 "那就三天三夜。"陈樾的声音异常坚定,"派人三班倒盯着,温度波动不能超过正负5度。我们没得选择。" 1996年5月 实验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紧接着是压抑的抽泣声。第一台国产CT机的样机终于组装完成,虽然外壳还有些粗糙,接缝处不够平整,但那确实是他们自己的CT机。 "开机测试!"陈樾的声音颤抖着,他的手心全是汗,在裤子上擦了又擦。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