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种子-《我在明末当太子》
            
            
            
                
    第(2/3)页
    “殿下,请看,就是那一艘。”王成元指着正处于建造的一艘六十余米长的大船道。
    “嗯!”朱慈煊点点头,“给我说说这种船的情况。”
    “殿下,这种三诡炮船是依照红毛人的海船仿制而来,长二十丈,宽四丈五尺,船体内多道横舱壁,把整个船舱舱按功能分割成二十八个小舱。
    首昂尾翘,航行迅速,不惧风浪。树3桅,主桅高4丈,舱5层,船面设楼高如城,可容300人,配新式火炮38门。
    船头和船尾各一门,两侧船舷各18门,是目前我们船厂建造的最大战船。”
    朱慈煊一听,长二十丈,宽四丈五尺,大概就是长62米, 宽14米,已经不算小了, 装备射程、威力都超过红毛人的新式火炮, 以后在海上, 完全可以与号称海上马车夫的红毛人战船一较高下。
    一个月一艘, 一年就是12艘,算上大型福船、赶缯船,一年72艘,再配上一些小型战船,就可以组建一支海上舰队了。
    朱慈煊对这个进度还算满意,就是不知道火炮的产量能否跟上战船的速度,便问工部火器司的宋士元,“宋郎中,现在新式火炮的产量如何,能否满足战船的需要。”
    宋士元拱手施礼道:“殿下,目前一个月能生产90门火炮。”
    “那就是说,还有缺口。”朱慈煊道。
    “是的,殿下,要想跟上战船的进度,火器司需要增加人手,增加经费。”
    朱慈煊一听就笑了,他现在靠铸造发行新的铜钱和银元,大赚一笔,不仅系统余额增加到一百万金币,府库中还存有六百余万两白银,财大气粗。
    当即拍板道:“好,我明天派人给火器司和龙江造船厂各拨100万元银元,火器司招募更多的人手,加快火炮的生产。
    造船厂保持生产的同时,看能不能依照三桅炮船,进行放大,建造出长三十丈,宽七丈左右,装备更多火炮的巨型战船。至于桅杆数,看看是五桅杆合适、还是六桅合适,当然四桅杆、或者七桅杆也行。
    这个都可以实验,看多少桅杆最优,不要怕花钱,没有钱了,找本太子,本太子想办法给你们解决。”
    宋应星和王成元连连称是。
    参观完龙江造船厂,朱慈煊把众人召集到一起到:“今天,想必大家也都看到了,如今的我们的火枪、火炮已经超越了红毛人和弗朗机人,对付鞑子更是不在话下。
    相信不久,我们就会大军北上,与鞑子进行决战,把鞑子彻底赶出山海关,收复我大明的山河指日可待。”
    朱慈煊这么一说,一种将领一个个眼睛亮了,收复河山,打跑鞑子,一直都是他们的夙愿。
    特别是李定国道:“殿下,真的快要渡江北上,与鞑子进行决战吗?”其他将领也都一个个眼睛灼灼地看着朱慈煊。
    朱慈煊笑道:“当然,等我大婚之后,我就请旨,渡江北上,与鞑子决战,把他们赶出我大明。”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