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窃国大盗》
第(1/3)页
这段时间以来,伊霍诺夫斯基一行在直隶的生活很繁忙,其中最主要的业务就是找房子――这件事情确实令大汉帝国的官员们有点难以理解,实际上这种使、领馆的概念对于十七世纪的中国官员们来说有些陌生,在以前的历史记载中,国与国之间外交活动很少采取这种方式进行,或者说不是采用“驻大汉国大使”这种说法。
如果说有类似情况的话,倒可以拿《史记》上的某些事件来比较一下,不过那个时候的大使不叫大使,正确的名称叫“质子”,至于稍微低级的隶属官员,那也根本没有什么秘书参赞或者武官之类头衔,中国人的说法一般叫什么“主薄”或“从事”甚至“食客”之类。总而言之负责接待洽谈的礼部官僚们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根本不知道这帮人到底是来干什么――或者说是这么理解:既然没有打仗,彼此之间又没有什么直接威胁,那这帮家伙干嘛在北京长住呢?
因为缺乏沟通了解的关系,俄罗斯沙皇帝国在北京的大使馆建立过程中还闹出了一些小小的笑话,比如最开始的时候,大汉礼部官员就搞不清楚这个所谓“俄国大使馆”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一听说人家准备长驻,而且不打算住大汉的贵宾馆,这边官员们就有点犯难,经过多次调研会议,礼部尚书李绂大笔一挥,专门拨了一笔银子准备给人家盖房子,而且还专门行文总参谋部衙门,要求大汉军方派出精锐部队进行保护。[
在大伙儿的心目中,这个大使馆大概就是一个“贵宾馆别院”,可能是人家老外不大喜欢“市井喧闹”,很喜欢咱们的“田园风情”或者“淳朴乡土”啥的,总之就是很文人、很诗情画意的那种――这个论调很对诸位大人的胃口,众人于是对一众俄国使者顿生敬仰:果然不愧是大国使者啊!格调就是这么出尘飘逸。\>。
可以想象,伊霍诺夫斯基当然没打算让彼得一世拜林风当干爹,而俄罗斯方面也没打算给汉王上个什么“天可汗”之类的尊号,于是两种意识形态立即撞了个头破血流。
当把这件事情梳理清楚,已经是几个月之后的事情了,林风花了很大的功夫,才让手下的一帮文武大臣们明白大汉国与俄罗斯帝国之间的关系。
关于所谓俄罗斯大使馆的事情,林风给出解释就是一桩人情往来:因为俄罗斯人那边非常客气,咱们的使者团去了莫斯科之后,人家的皇帝二话不说,立马在自己的首都给咱们割让了一块地盘――这是什么意思?咱们是谁?咱们是天朝上国,那还能占人家这点小便宜?再说了,我汉王是什么人?那还能欠人家俄国皇帝这个人情?人品有这么烂么?
现在人家俄罗斯使团千里迢迢的过来了,咱们能让人家看扁么?占小便宜和小偷小摸有啥区别?要真干出来了那咱们中国爷们还怎么做人?所以说如果不还这个人情的话,岂不是让满世界的蛮夷看笑话。<\
在这一系列事件之中,不论是好是坏,俄罗斯沙皇帝国使者团在北京的处境都非常尴尬,现在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都令他们感觉有点莫明其妙,因为就他们来看来,俄罗斯帝国对大汉国的态度是非常之友善的,而且在许多方面:包括领土纠纷、军事同盟等抱了极大的希望,甚至还准备进行一些妥协,从而和这个远东大国建立一个牢固地、亲密的盟友关系,这个时候他们才发现,自己所处的这个国家是如此的离奇古怪,令他们无从捉摸。
伊霍诺夫斯基大人在这段事件之内正式展开他的外交活动,先后拜访了大汉帝国首相李光地、户部尚书陈廷敬、巡检都御史陈梦雷、通商侍郎许淡阳以及其他重要官员。当然,这些活动大多是用非常私人的方法来进行,在这一系列活动之中,可怜的俄罗斯人在北京大大地出了几个洋相,甚至一度成为全北京人的笑料。\>。
总之各位老大准备完全,就等着伊霍诺夫斯基侯爵阁下发镖,要比武就比武,要对诗就对诗,全套上也没关系,总之这个面子一定要保全。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