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第202章 楚爷的未雨绸缪!-《妃常本色之嫡女驯渣王》


    第(1/3)页

    第202章  楚爷的未雨绸缪!

    第204章

    大理寺卿找到的,正是一本残薄。

    看样子,应该是不曾完全烧毁的。

    上面除了记载了一些金银的去向之外,还有一些名贵珍宝的去向。

    这里面,其中就有不少宫庭之物。

    这个赵书桓,胆子当真是大!

    也难怪皇上会大发雷霆了。

    换成谁,看到这种吃里扒外的东西,也得忍不住发怒。

    若只是这些金银之物,自然不是什么大事。

    可关键是,这上面所书,分明就是还有一处银矿呢!

    这可是了不得的。

    这但凡是金银铁矿,都是收归朝廷所管。

    想不到,赵书桓竟然发现了银矿,可是偏偏,却私自瞒下了。

    “给朕查!当初被血洗的那个村子,也给朕仔细地查!看看到底是还有什么猫腻在!”

    “是,皇上。”

    接下来,大理寺方面可以说是有了大动作,而且得到了皇上的旨意,竟然还调动了巡防营的将士。

    事情,似乎是越来越复杂了。

    这天傍晚,大理寺卿再次登门,带走了赵书桓。

    这一次,大理寺卿的脸色明显更为冷凝了。

    直到后来赵太师出面,他才微微摇头,“太师,恕下官直言,这一次,赵三爷怕是保不住了。”

    说完,拱拱手,先一步走了。

    赵太师一听,只觉得眼前一黑,险些就栽倒了。

    “父亲!”

    赵书湛连忙将人扶住,然后又派人去叫了大夫。

    这一晚,赵府再次鸡飞狗跳。

    事实上,之前赵家在城外所丢失的那些东西中,就有不少的现银。

    其中,应该说一大部分,就是赵书桓的银矿里开采出来的。

    其实,银矿并不大,开采了几年之后,觉得那里银子的成色已经渐差,所以,赵家有些要放弃那里了。

    没想到,临了,竟然被人给端了。

    经过连夜提审,赵书桓自然是一言不发。

    可是他身边的人,就没有这么硬气了。

    银矿的位置被确认,相关的工头也都被人一一指出,以及路上的运输等等问题,也都被详细地指出了。

    这下子,赵书桓的罪名,可以说是板上钉钉了!

    别人或许觉得这一切都是顺藤摸瓜查出来的,可是办案多年的大理寺卿,却觉得这里头好像是有什么人在推动一样。

    可是反过来,又觉得自己想多了。

    那本帐薄被发现的地方,并不起眼,而且,从当时箱子上的痕迹来看,应该是许久不曾有人碰触过的。

    这应该不存在栽脏陷害的可能。

    更重要的是,现在查到的这些事实和证据,更是确定了赵书桓的罪名。

    太师的三子呀,这下子,可算是捅了马蜂窝了!

    大理寺卿总觉得从一开始发现的死尸上,就有问题了。

    可是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他又说不好。

    尸体是巡防营的人发现的,而且因为这个死者也的确是京城里面有点儿名气的人,所以,被人认出来,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可是,总觉得这一切都赶地太巧了。

    先是尸体,再是焚毁了部分的帐薄,然后又是银矿的事。总觉得这一环又一环的,真是恰到好处。

    帐薄出现的时机,银矿被曝出来的时机等等,总觉得不会那么刻意。

    好像是自然而然地就曝出来了。

    特别是这帐薄,如果不是自己的心思缜密,又怎么会查得出来?

    貌似是他的功劳。

    可是偏偏,他又觉得这里面应该是还有第三个人存在一样。

    只是想想,大理寺卿就觉得浑身发毛。

    感觉有些恐怖!

    不过,这些事情,也只是想想,不可能真地去跟皇上说。

    他又不傻。

    现在到了皇上跟前说的话,那不是随时都有可能被斥责?

    而且,他有注意到,皇上对这次赵书桓的案子,显然是没有什么忍耐力的!

    甚至,他还能微微地感觉到,皇上是有几分兴奋的!

    为什么?

    大理寺卿的眸子闪了闪,天威难测呀。

    赵书桓这一出事,宫里宫外,全都乱了套!

    赵家三房,除了哭声,还是哭声。

    好在太师听不见,不然非得气得再次晕过去不成。

    “书湛,这次的事情,也算是给咱们提了个醒。”赵太师半靠在床上,叹了口气,“书桓,我们必须舍弃了。”

    赵书湛的眸光一紧,“父亲,难道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三弟赴死?”

    “不然呢?私开银矿,这可是诛九族的重罪呀!皇上能不能饶了咱们,还是两说呢。”

    话虽如此,可是赵书湛和太师的心里都明白,皇上是不太可能来怪罪赵家的其它人的。

    只要赵家跟赵书桓撇清了关系,那么,这一切就都有可能。

    “父亲,事情不到最后一步,不能就这么放弃了三弟的命。”

    太师长叹一声,“若是要救,只怕就要将整个赵家拖下水了。书湛,我知道你们兄弟手足情深,可是有些事,总要舍小取大。”

    赵书湛蹭地一下子站起来,然后急切地在屋子里来回地奔走着。

    “父亲,或许还有一个法子可行!”

    赵书湛的眸光一下子亮了起来,然后迅速地到了床边。

    父子俩一番低语之后,老太爷的神色倒是缓和了不少,然后轻轻地阖上了眼睛。

    赵书湛心知这是父亲同意了他的做法,当即便悄声退了出去。

    他一走,赵太师的眼睛又缓缓地睁开了。

    赵家走到这一步,太过蹊跷了!

    事先没有任何的征兆。

    当真就是因为一具死尸而起?

    次日的早朝之上,大理寺卿在皇上的授意下,将事情一一细述。

    满朝文武,无不惊骇!

    皇上龙颜大怒,整个朝堂,议论纷纷。

    “皇上,微臣以为,此事未必就是与赵书桓有关。哪怕他现在已经被人指证,可是他本人从来不曾承认过,此其一。而太师府蒙皇恩庇佑多年,从未做出过有违皇恩一事,微臣以为,此事仍有疑点,还需再查!”

    “皇上,微臣也以为此事尚有疑点未明,还请皇上三思。”

    ……

    呼啦啦,跪倒了一大片!

    大理寺卿看到这个阵仗,只觉得赵家这样的做法,只怕不仅不能救得了赵书桓,还极有可能让他死地更快!

    事实上,皇上此时,当真是怒气冲天!

    他从来不知道,他底下的这些臣子之中,竟然有半数以上,都是向着赵家的!

    这朝堂上,哪里还有他这个帝王说话的地方?

    帝王盛怒,可是偏偏,又发作不得。

    此时,赵书湛看时机成熟,连忙站了出来,“皇上,微臣有事禀奏。”

    “说!”

    赵书湛却左右看了一眼,“皇上,微臣要禀奏之事,不仅与赵书桓私开银矿一事有关,也与边关有关。”

    这下子,皇上的心底微凛,当即就肃重了起来。

    “退朝!”

    赵书湛和几位亲信大臣,都被叫到了勤政殿。

    “赵爱卿,何事,说吧。”

    皇上坐好之后,面色仍然阴沉,而晋王和安国公则是分别被赐了坐,然后都是一脸疑惑地看向了赵书湛。

    因为事关银矿一案,所以,大理寺卿也被叫了进来。

    赵书湛面色沉痛地跪在了御前,“皇上,微臣有罪!”

    话落,重重地磕了一个头。

    他这番作派,倒是让皇上微微一愣。

    “你指的是赵书桓私开银矿一事?”

    “皇上,赵书桓私开银矿一事,微臣是知情的。”

    此言一出,众人色变。

    皇上也是一脸疑惑,“赵爱卿?”

    “皇上,微臣的二弟远在边关,您是知道的。如今,西京的局势尚未明朗,虽然百夷已经与大夏达成了和平共处的盟约,可是西京边关附近的那些蛮夷小族,仍然是屡屡进犯。”

    怎么又扯到了西京?

    安国公的脸色,一时间变得不太好。

    “皇上,微臣不敢欺瞒皇上。最近几次,边关的军饷一直无法正常供应,微臣先前给边关送了二十万两银子过去,可是仍然不能解二弟之困。微臣实在无奈之时,正好三弟发现了一处银矿。不想,他竟自做主张,先后开采。”

    赵书湛抹了把泪,“原本微臣还以纳闷儿,这几年二弟不再跟微臣要银子了,还以为是户问的军饷供足了。在前不久,微臣才知晓,原来,竟是三弟一直在偷偷地接济二弟。只是,微臣才知晓不久,便下令让三弟关掉那处银矿,然后上报朝廷。不料,竟然是有人捷足先登,先一步闹到了朝堂之上。”

    这分明就是话里有话呀。

    这是在将事情的来龙去脉陈述完之后,还不忘了再给赵家寻出一条出路来。

    言外之意,分明就是有人紧盯着赵家,而且,故意在背后推动了这一切?

    另外,户部拖欠了西京军军饷一事,皇上竟然从未知晓。这说明了什么?

    “皇上,微臣记得,前几年的时候,赵将军的确是曾上书过几次,说是军饷不足。之后这两年,倒是不曾再提过。”

    安国公先说话了,晋王也就微微地点了点头。

    前几年他不在京中,可是西京军的事情,他还是知晓一二的。

    “皇上,微臣听闻,西京条件恶劣,所以,那边的相应的军需损耗,就更为严重一些。别的不说,只说这冬装,就当比其它地方,多配一套才是。”

    西京整体的环境并不算差。

    只是西京军驻守之地,是在边关要塞,那里为了御敌,所以并没有什么树木做为遮挡,所以风沙也较大。

    相较于西京城内,自然是温度更低,风沙更大,条件也更为恶劣一些。

    “皇上,微臣今日将此事斗胆说出来,也是逼不得已了。这是微臣前日去看望三弟时,按他所说,找出来的帐薄。皇上可命几位大人细审,便可看出这一本,与之前发现的那一本,大不相同。”

    这话无论是真假,到了这一步,再去细看这帐薄的真假,已经没有了意义。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