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结局【286】大明帝国-《明朝第一驸马》
第(2/3)页
在通信方面。大明帝国也取得了发展,早在鸿德十八年,有线电报就已经成功研发出来。首先沿着金京铁路架设有线电报网,仅用了一个月,整条线路就被架设好。北京与南京的信息传送一下子就变得近在咫尺。随即,电报线路在全国各处以惊人的速度迅速铺开,到现在,各个军区和省府城市,都架设了有线电报,朝庭对边远地区突发事件地反应能力一下子从数月提高了数天。而大明帝国原先那些遍布道路各处的驿站依然发挥着他的作用,在没有铁路,电报地地方,驿站无疑是一个非常有益地补充。只不过,驿站不再叫驿站,而改名为邮局。驿卒也不再叫驿卒,而改叫邮差。
大明鸿德四十五年五月十五,上午十时十分,吉时,宜出行。
随着紫禁城的大门缓缓打开,一队红衣亮甲的仪仗队首先走出了皇宫,仪仗队身穿传统的袍袄棉甲,腰里配着钢刀,肩上扛着扎着红色彩带的长矛,昂首挺胸的走了出来。在仪仗队身后,是一队近卫军,他们穿着大明近卫军特有的军服,头上戴着高高的熊皮帽子,肩膀上扛着火枪,火枪上的刺刀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寒光。接着是一台二十二人抬着的大舆,宋友亮穿着金黄色的蟒袍,上面用金丝绣着腾云驾雾的金龙,头上戴着金光灿灿的紫金冠冕端坐在上面,如皇帝一般的神色说不出的威严。
出了皇宫,大舆停下,宋友亮跨上了停在宫门外的一辆八匹御马拉的马车上,马车通体现出金灿灿的黄色,上面镶了各种珍玉珠宝,马车上插着黄色伞盖、斧销、木瓜等物,闪闪生辉。
马车的前面,是八匹毫无杂色的白马,朱娉婷的凤舆紧跟在宋友亮后面出了宫门,与她并肩而坐的是赵宛陵。
在凤舆之后,就是这次出巡要跟着的文武大臣,他们每人都登上了四匹马拉的马车,总共数十辆大车跟在宋友亮的队伍之后
“千岁,千岁,千千岁~”
数千名近卫军和仪仗队见进宋友亮上了车,都开始欢呼。
“吉时到,起行!”
前面的四名马夫各自曳着自己所掌管御马的缰绳,马车缓缓的移动起来,这架堪比大明皇帝龙辇的马车在水泥路中根本不会感到一丝波动。
出了宫门数百米,已经进入了欢送的人群,许多人远远的看到黄伞盖,已是跪了下来,千岁的声音喊不绝口。不时也有人叫着娘娘千岁,千千岁。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