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秋收和秋税-《假太子替身》


    第(2/3)页

    这四品官员顿时灰溜溜闭上嘴巴了。

    不仅仅是这个官员,其他还在质疑容铮的官员们也纷纷闭上嘴巴了。

    最后林殊抱下拳,他放下银子直接就离开了。

    等林殊离开后,有官员顿时掀了桌子表示对陛下今年的新税法感到不满,可陛下却十分狡猾说试试新规,以此为借口来堵住他们的嘴巴。

    既然陛下要将手伸的那么长,那就休怪他们在背后动手脚了。

    郑钱见这些人已经联合起来,他也默不作声地离开了。

    之后沈立林在找到他时,他还在大街上散着步,两个平常不对头的人第一次问了对方一件事。

    沈立林道:“我想这个新税法还只是陛下在略施小计,实则她真正的目的在最后。”

    说着他又讲起了别的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情:“早前我就听说,陛下还是太子的时候,她逃婚在桃花县的一个月就遭受到层层剥削。”

    “如今她想对一些人动手也无可厚非,但我就怕她就跟她拿出的神技那样,想将现在的大燕朝都翻来覆去。到最后谁也不知道陛下心中想要的大燕到底是什么?”

    “又是否是我们能够接受的?”

    郑钱听罢,他毫不犹豫地道:“你我都是三代继承一个官部,若是要被陛下严打,恐怕你我都跑不了。但是我觉得陛下现在不会这么做,相反她还得拉拢我们。”

    “如果这样还有商量的余地,我就怕她想将除了她以外的人给切除。”沈立林道:“陛下对丞相对自己的皇族都敢如此,对我们又有多少可以顾虑的成分在?”

    “也许再也没有了。”

    话到此处,郑钱和沈立林都清楚,文官是个很容易随着局势得势,也是随时容易失势的存在。太平时,他们可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动荡时他们也能决定局势的走向。

    但那都是驾驭在与君主共同协商,得到君主的鼎力支持,甚至是士大夫引领的天下才会有的格局。

    现在却不同了。

    他们大燕朝拥有了一个不好糊弄,甚至还喜欢糊弄人的天子。

    这对百官们来说并不是好事,但对天下百姓来说却是一件好事。

    如今正是所有人选择站队的时候,沈立林觉得自己不跳进陛下设下的这个圈套里,那以后几乎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

    同样郑钱也认识到陛下的决心,否则她不会在秋收的时候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大量生产织布,如今的织布量都快超过大燕的总人口了。

    陛下还允许民间租西洋珍妮车纺织,相信再过不久,大燕就再也没有穿不暖冻死的人了。

    而陛下做这些都是有个很明显的动机,那就是作为战前备用的。

    郑钱想来想去,他数了下自己的年龄再数了一下当今圣上的年龄,还有朝中各位官员的年龄,等意识到所有人都比陛下大一轮,甚至两轮后。

    他忽然心灰意冷地笑了:“现在的年轻官员只会盲从于陛下,根本不会像其他人什么时候该反对陛下,制约陛下,什么时候该退让。从而让朝廷各部互相制约平衡!”

    “我们这些老骨头大多数撑不过二十年就在大燕死绝了,剩下的那些年轻人都只会是陛下特色下熏陶出来的官员。”

    “相信再不出十年,不,五年,大燕朝会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届时不仅仅是民间,改变最大的也许正是朝廷。以后或许再也没有我们这些人所站的位置了。”

    这才是最可悲的事情。郑钱原以为只是新旧天下的冲击,没想到现在居然发生了历朝历代开国才有新旧革官的替换。

    以后的大燕朝可能再也不是现在看到的大燕朝,更不会是...先帝,先文帝,容王那个大燕朝。

    而新帝的大燕朝或许会成为盛世繁荣,却和很多人旧党无关的时代。眼下真正能跟上新帝脚步的人,也许只有年轻人和前丞相现太傅的千秋拓,还有袁汉...等人。

    甚至郑钱忽然意识到,他也许还不如沈元秋转变的反应快。

    连沈元秋那个屠夫都愿意低头,盲从陛下的脚步。

    随即郑钱他道:“沈大人不必再来试探我了,我已经决定好了。”

    沈立林听罢,他皱眉道:“你打算跟随陛下的脚步?”

    “只求善待。”郑钱认命道:“我不想再螳臂当车了,你想想看北岛的水师,杨家军的杨忠义,还有陛下在十三城八地,甚至南镜,南海关培养的军队,甚至穆王,这些军队哪个不是为陛下所掌控?”

    “她早已经是天下人心所向的明君,你我何必再逆流而上。”

    沈立林听他说了,他反倒松口气道:“我以为只有我一个人那么想,看来郑大人果然是我沈家的大敌,咱们两家都想到一块去了。“

    郑钱闻言,他顿时一愣:“你早就打算这么做了?”

    “哼,我沈家最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家族。”沈立林道:“如今沈家尚且还算是陛下的外家,等下一代后,沈家的地位可能就会被削弱。我与其助长此势下去,倒不如主动臣服陛下,让陛下在日后能够对沈家后代多几分宽容,那样我也算是没有辜负沈家的列祖列宗了。”

    说到底是因为他们不能再通过后宫对皇位继承人直接分治插手了。

    看着陛下独宠淑仪皇后的样子,恐怕也不会再想有什么子嗣,那以后还不知道从哪个子嗣里面选出下一任继承人。

    但这些都不是他们沈家郑家操心的了,因为陛下远比他们当中任何人要想的远了。

    他们都知道的事情,陛下岂能不知道,说不定心里早就有打算了。

    之后在沈立林和郑钱共同的站队下,朝廷大半官员都跟着两人同意陛下的授租税,同时还跟陛下提出授租税详细的完善建议,因为他们认为授租税可能会被有心之人钻漏洞。

    毕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什么好的制度都会被钻出漏洞。

    容铮见两人那么识相没有对她进行阻挠,她也非常乐意分割一些好处给两家,于是她选了合适的人才将准备代替那些反对她的人。

    授租税很快传到民间去了,现在各地官府时不时会用文言文,然后翻译一些白话文供给百姓得知朝廷政策,现在还成就了一个另类事业那就是读报人。

    读报人将陛下立下的新税法交代下去,百姓们听了后都觉得不可思议,只不过五十亩田对他们来说也是一辈子都奢求不到的东西。

    而五十亩以上的人家则是要缴授租税,现在这个跟底层民众暂无关系,很多人连一亩地都没有呢!

    当有民众问起官府今年还收税吗?官府给出了一个说法,暂后收税,现在先手授租税还得去各地大户人家清点人口,如果人口多的超过十人的就要开始收税。

    而且朝廷为了避免有人逃税漏税,还派了当地军队进行镇守,上面也来了巡察卫的人在现场监督。

    于是,各省府的有钱人哪怕拿出自己的身份,自己是某某大人的亲戚,某某大人的爹娘,岳父岳母,小叔子都已经没用了。

    他们通通都得交人头税,而且丫鬟家丁越多就要交越多。

    这直接导致很多大户人家直接遣散了不少人,有的人认为个头税太贵了,现在租给农民还得收他们税,于是他们就反抗到底不租给农民了。

    大不了闹得底层不安宁,然后让老百姓怪陛下去,陛下不是最在意百姓的意见吗!

    既然是陛下弄出来的新税法,那就让百姓在前面反对,这样也许陛下的新税法就推动不下来了。

    然而他们真的是想太多了,官府们也有了应对措施,他们面对被赶走的农民,无地中粮获收的三无农民,他们一律发了两林地区,甚至江淮轨道的帮工合同给他们,但凡百姓去那里打工二个月就可以在两林地区入户,而且还有中大鹏中土豆,甚至帮忙开荒。

    留下来的人将获得官府发的开荒田契。

    而不愿意去两林地区的农民,则是由官府安排他们去其他地方打工,并且去的时候还可以获得官府发的一匹布票。

    不少农民见自己被地主不想缴税赶出来,他们无米无地,甚至还有的没有房子都恐慌起来,官府就直接将他们纳入上报的奏折上,禀告给了当今陛下。

    很快当今陛下就发话了,她命令当地官府挤出一块地来让他们给当地中菜,养殖鸡鸭等等,事后,朝廷会派人去收购。

    甚至还成立了一个农业振兴商会,由商人各地押送。

    现在商人巴不得自己赶着陛下的政策上去,增强自己的地位,他们最不缺的也是钱,所以但凡交钱比较勤快的商人,都会受到口头嘉奖。

    哪怕只是口头嘉奖没有实际,其实随着民间小商人越多的情况下,商人的地位也会改变,只不过现在女帝规定商人要在一个地方定居每三个月按当地缴税,然后登记,否则超过后将被视为无居住地的游商。

    而无居住地的游商将会被限制行商,这是很多商人都为之忌惮的地方。所以商人们不敢随便挪窝,但他们可以雇佣人去做。

    雇佣的商人多了,帮工的价值就开始突显出来,然后个人薪资水准也在提高。

    现在官府收税都不管工钱收入一钱以下的人,都是直接收二钱以上的,不再像以前只有乞丐不用缴税。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