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林东捏着报纸,指尖有点发凉。 他脑子里嗡的一声,闪过的不是什么豪情壮志,而是王家老四被卷走前,那句没喊全的“东哥,拉我……”。 报纸上那些字,像一个个滚烫的烙铁,烫得他心里发虚。 紧接着,是县里、地区、省里的表彰会。 一次又一次,林东被叫到城里,换上不合身的干净衣裳,胸口别上一朵大红花。 台上的主持人拍着他的肩膀,手掌厚实,说的话也像报纸上的字,漂亮,但没温度。 台下的掌声像夏天的急雨,噼里啪啦,砸得人有点懵。 每次让他发言,他都憋得脸通红: “我……我一个人能干啥……” “那水……是全村人拿命去填的。功劳不是我的,是倒下去的那些兄弟给咱换的……” 话糙,但台下的领导听了,却带头鼓掌,夸他“谦虚、朴实,是真正的劳动人民本色”。 于是,报纸上的标题又换了花样:功劳归于人民——记抗洪英雄林东的高尚品格。 林东这个名字,就这么被那朵大红花和几篇报道,给架起来了。 他成了个活的榜样,一个从泥水里捞出来的英雄。 可他回到靠山屯,觉得哪儿都变了味儿。 屯里人看他的眼神,不再是过去那种“东子哥”、“林家小子”的亲近,里面掺了点敬畏,还有点说不清的距离。 大伙儿跟他说话,声气都小了,带着点小心翼翼,仿佛他不是从这屯子里走出去的,而是从省城画报上走下来的。 报纸上的油墨香还没散尽,广播里的表彰声还在山谷里打转, 靠山屯的“英雄模范村”牌子,擦得锃亮,挂在村口最显眼的老槐树上。 人人脸上都有光。 可名气这东西,虚得很,像冬天的哈气,看着热闹,一阵风就吹没了。 填饱肚子的,还得是实打实卖出去的山货,换回来的粮票和票子。 风向,是从第一封信开始变的。 邮递员老周骑着那辆二八大杠,送来一封省城寄来的信。 信纸是那种最薄的,钢笔字写得歪歪扭扭,带着一股子火气。 “你们‘兴安猎人’的榛蘑,咋比人家贵了一倍?东西吃着都差不多,你们是不是仗着是英雄村,就坑老实人?” 第(1/3)页